小规模千万不要任性开票!最近,已有多家企业收到这项风险提示!
有粉丝给小编投稿说,小规模连续3个月临界点开票会被税务局预警。
预警提示:小规模纳税人长期临近起征点申报
指标含义:
该指标旨在监控小规模纳税人长期临近起征点申报,存在少申报销售收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少缴增值税的税收疑点。
指标星级:1星
指标分类:指向类
指标口径:
1.纳税人范围:纳税人状态<07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2.增值税申报表连续三个季度的销售额都在25万和30万之间。
取数来源及范围:取符合条件纳税人在统计时点往前推三个季度的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申报表数据。
管理建议:
1、查看纳税人基本信息,核实其是否存在法人办理多个公司、一址多户等情况,同时注意法人年龄及户籍地。
2.查看纳税人增值税申报表,核实其申报数据与发票开具数据是否匹配,是否存在减免税额、是否符合减免条件,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业务特点关注其未开票收入申报情况。
3.核实纳税人取得发票情况,通过案头分析、实地核查等方式,核实其业务真实性,货物仓储、员工数量、工资发放,银行账户等情况。
4.疑点查实后,督促纳税人按规定更正申报,补缴税款并加收滞纳金。
因此,小规模开票时一定注意了,不要长时间临界点开票!
1 1%和3%的由来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的征收率原本就是3%。那1%是怎么来的呢?这还要从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说起。
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就包括: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也就是说,1%是优惠税率,3%是正常税率。
2 开具1%发票的情况
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一般情况下,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按照税法规定适用3%征收率的,可以享受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的优惠政策,此时应开具1%税率的发票。
特定情形:即使销售额超过10万元,但属于以下特定情形的,也可以开具1%发票:
·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减按2%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但可以放弃减税,按照简易办法依照3%征收率缴纳增值税,并可以开具1%税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其他特殊规定:例如,二手车经销纳税人销售其收购的二手车,减按0.5%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也可以开具1%税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3 开具3%发票的情况
放弃享受减税优惠:小规模纳税人可以选择放弃享受减税优惠,按照3%征收率缴纳增值税,此时应开具3%税率的发票。
销售不动产:小规模纳税人销售不动产,按照5%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此时应开具5%税率的发票。
出租不动产:小规模纳税人出租不动产,按照5%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此时应开具5%税率的发票。
其他情形:例如,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劳务派遣服务,选择差额纳税的,按照5%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此时应开具5%税率的发票。
3 警惕!小规模这10种行为不要再有了!
1、短时间内开票异常
有一些刚成立的小规模纳税人,短时间内开具大量发票,且法人或负责人年龄偏大或户籍不在本地等等。
2.每到月末开票量剧增
有些小规模纳税人总觉得,我一个月发票没开到15万或者季度没到45万,就亏得慌。一到月底或季末,就开始进行所谓的“税收筹划”,大量开票。注意了,这样很容易引起税务局的怀疑,要么是恶意控票,要么是虚开发票。
3.开票额正好在免征额临界点
现在小规模免征额调高到月10万或季度30万,有很多小规模纳税人开票额就随着免征额临界点浮动,这样不想引起税局的注意都难。
4.存在大量作废发票或作废发票异常
公司存在大量的作废发票或开票金额快达到免征额临界点时,出现作废发票现象,这些都会被税局秋后算账!
你还别不信,已有公司因发票作废异常出现风险提示,被税局要求自查并反馈结果。
5.公司开票时间点异常
如公司开票时间大多集中在深夜,这种情况也会有稽查的风险。
6.一址多户开具发票或者一个IP开具多家发票
在同一地址注册多家小规模纳税人来开具发票,同一IP地址对外开具发票等等。
7.短时间内开票异常
有一些刚成立的小规模纳税人,短时间内开具大量发票,且法人或负责人年龄偏大或户籍不在本地等等。
8.小规模只有销项没有进项,或只有进项没有销项异常
注意了,小规模有销无进或者只有销项没有进项,这种情况也会被查!
9.存在大量的定额开具发票现象
比如发票最高额度是1万,基本开票都在1万左右。
10.小规模销货、进货品名严重不匹配
现在发票是全票面实时上传,一旦发现进销不一致,税务局会马上盯上你。
重要提醒:
小规模一定要合法经营一定要保存好与开具发票相匹配的进货发票和与业务往来相关的合同、资金、运输凭证等必要资料备查。
上一篇:西安财务公司怎么选?有哪些注意事项 |
下一篇:社保多交少交对养老金的影响有多大?如何测算自己能领多少养老金?(附流程) |